绘生绘色·写生季|一梦江南烟水路,满船清梦压星河

时间:2025-04-23 11:05:27  来源: 艺术设计与教育系团总支   作者:


一、开篇【以诗为引,叩响东方美学的门扉】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是水墨晕染的诗意栖居;近日,艺术设计与教育系2023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带领下,踏着春天的烟雨,以设计之名叩响江南之门。这场为期六日的采风,不仅是一次对东方美学的溯源之旅,更是一场传统智慧与现代设计思维的深度对话。

第一幕:夜话园林,镜中窥造化

暮色初降时,平江府邸的灯火在雨帘中次第亮起。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园林解码课"悄然展开。杨洪春老师执起光影之笔,以《园冶》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为纲,将园林的框景、漏景、对景之法化作镜头语言。孙茂钟老师则化身园林"解语人",将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化作设计课堂:一扇冰裂纹花窗,是虚实相生的构图法则;一方曲水流觞,是空间流动的视觉韵律。

第二幕:移步换景,物我相融

晨光漫过苏州博物馆的玻璃穹顶,贝聿铭的"山水写意"在林雍老师的解说中徐徐舒展。青砖黛瓦与混凝土的碰撞、片石假山与光影装置的共生,学生们惊叹于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极简美学的化学反应。"看那片石假山,"老师远指置景,"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用现代材料重构了米芾山水画的留白意境。"

行至拙政园,这座"中国园林之母"在孙茂忠老师的讲解中化作立体教科书。他带学生驻足"远香堂"前,剖析建筑轴线与水体倒影的黄金比例;驻足"梧竹幽居",解读四角攒尖顶与竹影摇曳的虚实关系。"园林的每一块湖石都是凝固的诗句,"他轻叩石壁,"你们听见《长物志》里的风声了吗?"

暮色中的山塘街,林雍老师以建筑师之眼解构水巷肌理,马头墙的起翘角度暗合江南季风,石板路的磨损痕迹记录着百年足音。当同里古镇的廊棚浸染夕照,摄影机中的画面已流淌着飞檐戗角的力学之美、花窗棂格的数学之妙。

第三幕:跨界交响,智启未来

写生中,有幸邀请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副院长谭池泉为同学们作报告,谭池泉系统介绍了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重点分享了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经验与AI技术在设计课程中的融合应用。在交流环节,我系教学负责人曲泓颖就课程体系建设与谭池泉交换了意见。

第四幕:新火试新茶,少年踏歌行

金鸡湖畔,艺术中心的双螺旋结构倒映于诚品书店的几何格窗,传统园林的"框景"手法在现代建筑中获得新生。林雍老师引导学生远观玻璃幕墙,学生们忽然读懂:设计从不是对传统的复刻,而是将园林的"叠山理水"转化为城市更新的"空间叙事"。

二、尾声【星河入梦,设计长青】

"闲庭信步三百步,神游园林两千秋。"当烟雨江南渐成身后风景,这场采风早已超越视觉的记录。它是文化基因的觉醒,是设计思维的重构,更是年轻学子与千年匠心的隔空对话。从拙政园的太湖石到金鸡湖的玻璃幕墙,从《园冶》的营造法则到AI赋能的现代设计,师生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定格永恒。  

期待某日,当某座城市的街角浮现出"咫尺山林"的智慧、某处公共空间的光影诉说着"借景"的哲思,同学们会知晓:这场江南行播下的种子,已然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